基本介紹
紀念館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三個必勝”主題展、“二戰(zhàn)中的性奴隸——日軍‘慰安婦’制度及其罪行展”等三個基本陳列,展示了南京大屠殺、日軍“慰安婦”制度、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偉大勝利的歷史。共展出近4000幅照片,9992件各類文物,262部影像資料,智慧而嚴肅地表達了暴行、抗爭、勝利、審判、和平五大主題。其中,美國牧師約翰·馬吉牧師用于拍攝南京大屠殺歷史影像的攝影機和影像資料已經(jīng)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紀念館內(nèi)現(xiàn)存三處南京大屠殺“萬人坑”遺址,分別展示了1984年、1998-1999年以及2006年發(fā)現(xiàn)的遇難同胞遺骸。2015年12月,“三個必勝”新展館和分館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建成后,紀念館總占地面積10.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7萬平方米,展陳面積達2萬平方米。分布有7處廣場、23座單體雕塑和一座大型組合雕塑、8處各種形式的墻體、17座各種造型的碑體。
自1985年8月15正式建成開放以來,截止到2018年底,共接待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觀眾近億次。先后接待了多位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以及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捷克總統(tǒng)澤曼、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海部俊樹、鳩山由紀夫、福田康夫、哥斯達黎加前總統(tǒng)、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里亞斯,澳大利亞參議院議長瑪格麗特·里德、韓國前總理姜英勛等;30多個國家的駐華大使、駐滬總領(lǐng)事也曾來館參觀。近年來,近百次接受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西班牙等國家和香港、澳門等地區(qū)的媒體采訪。
紀念館1997年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被國務(wù)院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評為全國“國家一級博物館”,201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shè)指導委員會評為全國文明單位,2018年被評為“改革開放40周年”優(yōu)秀先進集體。
從2014年12月13日起,紀念館作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的固定舉辦地。
建筑規(guī)模
紀念館分展覽集會區(qū)、遺址悼念區(qū)、和平公園區(qū)和館藏交流區(qū)等4個功能性區(qū)域。
展覽集會區(qū)
展覽集會區(qū)分為史料陳列廳和集會廣場。史料陳列陳列展示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集會廣場上有主題雕塑—冤魂吶喊、標志碑、災(zāi)難之墻、和平大鐘,每年的12月13日,人們都會在這里集會,公祭遇難同胞,撞響和平大鐘,發(fā)表和平宣言。
遺址悼念區(qū)
遺址悼念區(qū)包括“古城的災(zāi)難”大型組合雕塑、“歷史證人的腳印”銅版路、《狂雪》詩碑墻、石壁墻與鄧小平手寫?zhàn)^名、墓地廣場、浮雕《劫難》《屠殺》《祭奠》、“母親的呼喚”立雕、“萬人坑”遺址陳列和悼念廣場祭場、冥思廳等。
和平公園區(qū)
和平公園區(qū)以和平為主題,是世界各國人民進行和平交流的重要場所。包含勝利之墻、和平公園、漢白玉雕塑《和平》、紫金草花園、日本友人植樹林等。
館藏交流區(qū)
館藏交流區(qū)是寓館藏、交流、辦公為一體的綜合功能區(qū)域,其主要設(shè)施有學術(shù)報告廳、圖書館、特藏庫等。
館藏文物
主要陳列的文物有當年日軍屠殺現(xiàn)場照片,歷史檔案資料,中外人士當年對這次歷史慘案所寫的紀實、報道和出版的專著、圖書、報刊,至今尚健在的1000多位幸存者的名冊、證言、證詞和實物;當年屠殺南京軍民的日軍軍官和士兵的日記、供詞;崇善堂、紅卍字會、紅十字會等慈善團體掩埋尸體的照片、統(tǒng)計表、臂章證詞以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中國軍事法庭對南京大屠殺主犯松井石根、谷壽夫?qū)徟械恼掌?、判決書等。電影放映廳,有200個座位,向觀眾放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歷史文獻紀錄片。
陳列室還有約翰·馬吉的16毫米攝像機及4盤電影膠片;拉貝、京特、威爾遜等外籍證人的日記、信函、墓碑、手杖、望遠鏡等一批文物;日本老兵東史郎等人的日記、勛章等;日軍中國戰(zhàn)區(qū)投降典禮受降桌;李濟深、張治中等11位國民黨軍政要員關(guān)于南京大屠殺的題詞和留言;侵華日軍南京司令部使用過的掛鐘、保險柜、軍旗;日軍使用的指揮刀、機槍、手雷、炮彈、毒氣彈、毒氣武器箱、皮帶、綁腿、軍裝、軍毯、鋼盔、啤酒瓶、飯盒、警報器等,日軍焚燒遇難者尸體用的汽油桶、殘害南京市民的鐵釘、搶劫財物毀壞的木箱;日軍當年發(fā)放的“良民證”、“支那事變紀念章”、1644細菌部隊使用的手術(shù)剪刀和證章,慰安所日軍題字墻、戰(zhàn)死在紫金山的日軍官兵碑;肖嫻、華君武、肖平等創(chuàng)作的一批南京大屠殺書畫作品;美國李自健創(chuàng)作的《南京大屠殺屠·生·佛》油畫;趙勇創(chuàng)作的《南京大屠殺》系列組畫;香港施稟謀創(chuàng)作的雞血石雕刻;軍旅詩人王久辛創(chuàng)作的《狂雪》長詩銅版墻;“留下歷史證人腳印”銅版路及幸存者彭玉珍、倪翠萍銅塑、呈十字架形的“標志碑”、“倒下的300000人”抽象雕塑及銅質(zhì)“和平大鐘”、“古城的災(zāi)難”組合雕塑、“母親的呼喚”花崗巖圓雕、“劫難·屠殺·祭奠”三組高浮雕、“母與子”和“埋尸隊員”泥雕、“拉貝”和“馬吉”半身雕像等,共500余件。
實用信息
開放時間
8:30—17:30,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除外)
交通指南
地鐵:
2號線到云錦路站,從2號口出站由一號門進館參觀。法定節(jié)假日及大客流期間從3號口出站由一號門進館參觀。
公交:
7、37、61、63、9、19、82、41、48、39、57、204、161、166、96、113、552、23、109、D12、D4、D7等22條線路
自駕:
1、車輛從水西門大街過來,可在水西門大街與江東中路紅綠燈處沿輔道右轉(zhuǎn),向前約200米,右轉(zhuǎn)可進入。
2、車輛從漢中門大街過來,可在漢中門大街與江汊路路口紅綠燈左轉(zhuǎn),行進約300米,右轉(zhuǎn)可進入。
3、車輛從江東北路由北向南過來,可在江東北路與水西門大街紅綠燈路口處調(diào)頭,向前行進約200米,右轉(zhuǎn)可進入。
4、車輛從江東中路由南向北過來,可在江東北路與水西門大街紅綠燈路口處繼續(xù)直行約200米,右轉(zhuǎn)可進入。
歷史沿革
1982年,日本文部省審訂通過的歷史教科書將“侵略中國”的記述改為“進入”。
1983年底,南京市人民政府經(jīng)中國共產(chǎn)黨江蘇省委員會和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開始籌建紀念館,設(shè)立了“南京大屠殺”編史、建館、立碑領(lǐng)導小組,由當時的南京市市長張耀華任組長。
1985年8月15日,南京人民政府于建成并開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場館的所在地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者叢葬地,故又稱江東門紀念館。
1995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始二期工程建設(shè)。
2002年12月12日,“歷史證人的腳印”銅版路建成開放。
2004年3月1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全國率先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當年接待觀眾就達114萬人次。
2005年12月13日,紀念館在原館的基礎(chǔ)上進行擴建,二期擴建工程正式奠基。
2007年12月13日,重新開放的紀念館繼續(xù)實行免費開放政策。
2015年5月,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開始修繕,完成后將做為紀念館的分館開放。
2015年12月1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分館——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正式開館,對公眾開放。
2015年12月7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三期新館正式對外開放。
2019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捐贈儀式。